由於河川襲奪及淤積作用形成的堰塞湖,鯉魚潭是花蓮境內最大的內陸湖泊。 |
湖光山色 親水慢活
鯉魚潭風景區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鯉魚山腳下,距市區僅18公里。在早期便是花蓮著名的景點,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成立後,更將鯉魚潭積極規劃成一處多元化遊憩活動據點。
潭北設有遊客中心,提供到訪遊客各式花蓮旅遊資訊;潭西的水岸休憩區裡則設有各項親水活動與休憩設施,提供遊湖快艇、腳踏天鵝船等設施,是全家大小出遊的好選擇;潭邊更設有長約5公里的環潭自行車專用道,讓遊客們能在山光水色中享受悠閒漫活的行車之旅;標高601公尺的鯉魚山上有多條森林步道,遊客們能自行選擇健行路線,沐浴在一片綠意盎然之中。鯉魚潭往南幾百公尺,則是一處新規劃的露營區,讓來此拜訪的遊客能夠體驗野營之趣;周邊也有許多餐廳及商家,提供當地的特色小吃及產品。
鯉魚潭為一處可輕舟悠遊、單車環潭或漫步水岸的多元化遊憩活動據點。 |
「鯉魚」鎮守的溪流變遷
鯉魚潭南北最長處約1.6公里,東西最寬處約930公尺, 為台灣東部最大的內陸湖泊。當地人原稱之為「大陂」,阿美族人則稱之為「巴鬧」,後因緊鄰狀似鯉魚的鯉魚山而被命名為鯉魚潭。
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,在鯉魚山、銅門山及木瓜山之間,曾有一條古銅蘭溪,鄰近的文蘭溪、荖溪、白鮑溪與平和溪均為古銅蘭溪的支流,而今日的鯉魚潭,則是古銅蘭溪一段河面較寬的河面。由於向源侵蝕的作用,平和溪與白鮑溪之間,以及荖溪與白鮑溪之間均曾發生過河川襲奪現象,造成荖溪的流向改變,古銅蘭溪的水量驟減。加上鯉魚潭北側的文蘭溪沖積扇因崩塌淤積,造成鯉魚潭出水口的堵塞,以及荖溪伏流的湧出,形成一處堰塞湖,逐漸形成現今的鯉魚潭樣貌。
濕地循環系統 環保新風貌
縱管處費時一年多,採濕地工法,耗資近五千萬元興建完成了鯉魚潭風景區污水系統,在鯉魚潭風景區內設置一處兼具景觀與環保用途的溼地,除了濕地景觀的觀賞與教育意義之外,更具有淨化、改善水質的功能,利用植栽淨化廢水後再排入潭內。不但改善了鯉魚潭的水質,也解決優氧化的問題,形成生態景觀的多樣性和自然的循環。而溼地旁的公共廁所也採以太陽能發電並使用溼地迴水系統,落實節能與資源循環的概念。
沿著鯉魚潭步道散策,享受山水倒影、湖光山色的悠閒感。 |
資料來源
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http://www.erv-nsa.gov.tw/user/Article.aspx?Lang=1&SNo=03000108
ba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