廢棄蚵殼的再生之路 早期,台灣西部沿海,養蚵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,所衍生的文化產物,如由知名導演李行執導的《柯女》,或至今仍令人朗朗上口的《青蚵仔嫂》,用電影和音樂傳神地演繹養蚵人家的故事。截至目前為止,整個西海岸最重要的養殖業也是牡蠣養殖。從思考「一顆廢棄的牡蠣殼的價值」開始,彰化王功蚵藝文化館為蚵殼找到再生之路。
沒想到,看似無價值的蚵殼也能變身成為裝置藝術。彰化縣王功蚵藝文化協會自92年成立以來,致力耕耘海洋環境教育,積極運用當地大量廢棄的蚵殼做為藝術創作素材,創造出各式風貌藝術品,更進一步結合社區共同營造海洋特色文化,創作海洋環保手工藝產業,以及結合在地生活,創造屬於自己的環境美學氛圍。 |
|
王功蚵藝文化館傳達「將廢棄物變身為藝術品」的環保理念 |
看似無用的蚵殼,搖身一變為大型藝術品
走進王功蚵藝文化館,就像是一座大型的蚵殼博物館,從大型的裝置藝術,到小的把玩飾物,都是從原本醜陋無用的蚵殼變身而成,此一重要的環保理念,透過活動與互動方式,扎扎實實地傳播到每位參觀者的心理。
在蚵藝文化館中,有導覽員協助解說認識蚵的成長環境,藉由藝術創作解說媽祖魚(白海豚)生存問題,並可以透過一顆顆蚵殼傳達養蚵人家強韌不畏艱辛苦的王功精神。 在王功,不時見到村民們熱心主動提供蚵殼,參與社區推廣活動,更重要的意義是隨著蚵藝的發展,帶動漁村商機。讓蚵藝不只是藝術品,要傳達的是對生命的關懷、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重視,原本造成環保問題的蚵殼,變身成為藝術品,協助解決環保問題。 |
|
大型馬裝置藝術由一顆顆即將廢棄的蚵殼製作而成 |
back